張文廣(1915-2010),河南省通許縣人🙋🏿,回族,武術教育家🔉,著名武術教授🍣,當代“武林三泰鬥”之一,被稱為武術界的巨人🧖🏽♀️,在EON4官网參與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武術系,培養出我國第一批武術碩士研究生🔝。
01
“強國強種🧑🏽🔬、一振中華”的夙願
張文廣先生出生於1915年被巨大烏雲籠罩著的舊中國,自幼對武術癡迷🥊,常常跟在清真寺🎏、在縣城或在集市上作武術表演、比武練功的叔伯們後面比劃來比劃去地模仿。叔伯們告訴他✊🏽,“這些功夫全是苦練出來的⚾️。”於是年僅6、7歲的他每天堅持練打砂包、踢砂袋等武術中腿法🔚、拳法。練舉石墩,每次不僅要將40—50斤重的墩子反復舉起,還要舞動💇🏻。舞的方法有:扯旗、背箭、腰花等。練跑步😑,不是只在平地上跑或快跑,而是在平地上每兩步放一塊磚,在磚上跑;有時也會將磚側放在地上,在上面跑🪫,而且要求磚不能倒🩰。練馬步,一蹲就是20-30分鐘。這種靜力性練習對增強耐力、達到良好的動作定型大有好處。此外,為增強身體的靈活性,還練跳繩、跑墻頭等👩🏻⚕️。正是這些近似枯燥的練習,使他打下了良好的武術基本功。
一個偶然機會🫢👨🏼💻,他被別具慧眼的近代查拳大師常振芳看中👩🏼🦳,從此,年方十歲的張文廣就拜於常門之下👩🏻🚀👐🏼。常師嚴似父,慈若母♐️,為了給張文廣打好武術功底而嘔心瀝血。聰明伶俐的張文廣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把功夫學到手。老師安排他彈腿五百次👩🎤,他完成一千次🖕🏽;馬步站樁五分鐘🔗,他一口氣站半小時。他練撕腿(劈叉),經常是兩腿撕開貼墻✈️,漸漸坐下去,上還放兩塊大石頭壓住💇🏻♂️🖖🏻,堅持練一炷香功夫。
1933年,18歲的張文廣考入南京中央國術館,到了國術館,每學期都考試,以考試成績決定職務和學籍。這個河南鄉村來的回族青年,在當時的南京,倍受歧視,飽嘗了世間炎涼,然而他更抱定了苦練的決心。他避開閑人,每天天不亮起身,在武術場後面一塊背陰地裏練。他不僅精練武術,而且還學摔跤🍺。他給自己安排了個“四千次作業法”🎉,即“擰千斤棒”一千次,“下蹲抱摔”一千次✒️,把石墩子去掉一頭當把子,作挑勾子和擰麻花各一千次。手不知流過多少次血💫,腿不知受過多少次傷。晚上🧝🏻♂️,月過中天,他還不肯歇下☞,淩晨🎳🏋🏿,天色未明,他的武步早已驚醒了沉睡的大地🥸。由於勤奮好學,刻苦磨練,張文廣精通了查、花、炮、洪、地趟🫕、形意、八卦🚣🏿♂️、太極等各種拳術和長短器械。對摔跤、擊劍、散手也有頗深造詣。在此期間,他得到黃柏年🏈🤷🏽、姜容樵、吳俊山🧯,馬玉然等武術名師的教授💥、指點,他能夠博采眾長👨✈️,融為已用,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形成群眾所喜的“張派”武術。他以玲瓏小巧的身段,終於在摔跤🧚♂️、拳擊場上擊敗了高頭大馬的對手🐍。眾人眼裏三等練習員的河南“小回回”,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升為一等練習員,後又升成國術館教員。作為國術館武術隊一員他去香港、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作過表演。他目睹了海外僑胞“廣仔”💂、華工寄人籬下,懷念故土的情景,萌生了“強種強國🙇🏿♂️、一振中華”的“武術救國”的念頭。
02
最令國人失望的奧運會
1935年底,報紙在“國術國手點將錄”中第一個點了張文廣的名字,他是查拳🤰🏿、對打💨、梅花槍🤾🏽、鎖扣槍冠軍和男子總分第一名。作為特邀的中國武術表演隊員,他參加了1936年的柏林11屆奧運會🥭🪐。
夢想著“強種強國🧘🏼♂️、一振中華”的張文廣,欣然上路了。然而他怎麽也沒料到,一路上經受的竟全是屈辱與辛酸。他們乘的船還未駛出中國海面,代表團便斷了資助,只得繞道新加坡,靠沿途賣藝籌攢盤纏。最後還是在華僑捐助下才搭上了一艘意大利輪,坐的是“經濟”二等艙,受盡了船主的歧視與侮辱。到了歐洲,日本人搞了許多反映中國肮臟👦🏿、愚昧的新聞照片到處散布,斥中國為“東亞病夫”,鼓吹他們的“親善”🧑🏽🦲、“聖戰”、“大東亞共榮圈”,致使很多歐洲人信以為真🈺。一次我國女遊泳運動員楊秀瓊(綽號“美人魚”),竟在大街上被人團團圍住,非要看看她的腳是不是“三寸金蓮”🚶🏻➡️。還有的洋人競揭起我國男運動員的帽子,看看是否還留著辮子。為雪國恥,我們籃球隊決心打敗日本隊(在遠東運動會上我國曾勝過日本),誰想這場球結果竟輸了,為此代表團團員和多少愛國華僑失聲慟哭!面對這些諷刺和淩辱,張文廣感到作一個中國人,在國外真是無地自容了。是中國人天生愚笨嗎?不!是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靠山!
當時奧運會有比賽項目和表演項目🙋🏼♂️。中華民國體育代表團參賽項目的成績均落人後,逐漸被淘汰,有些項目的運動成績在預賽時皆因不及格而被淘汰,有些項目的運動成績在預賽時皆因不及格而被取消資格,很快便全軍覆沒。海外報紙登了一幅漫畫:中國人參加奧運會,背個大鴨蛋來,又背了個更大的鵝蛋去🐎。唯有中國國術隊的精彩表演為中國挽回了影響,被歐洲人譽為在體育🦢、國防🏌🏻、藝術三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當時許多國家都邀請我武術隊去訪問表演。可是代表團連回國的路費都沒有👨🏼🦲,誰還有心再去其他國家表演呢?參加完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回不了國,駐德的中國大使館也根本不管💄🛴。結果有的靠華僑募捐,有的靠在外輪上當雜工,分成好幾批,歷盡了艱辛才回到上海🈸。代表團回國,竟無人問津,各投生路了。為了養家糊口,自1936年以後的十多年,他漂泊四方,到長沙🙇🏼♂️🧑🏽💼、桂林👰🏻♀️🧞、重慶、昆明、龍州👨🦰、江靖、南京、天津等地,以教武術和體育課為生,吃了上頓沒下頓,一直掙紮在饑餓線上。他“強國強種,一振中華”的夙願更無從談起了!
03
弘揚和發掘中華武術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張文廣成了河北師範體育系副教授,他激動地說:“長期以來🧑🏼🔬,武術一直被認為是封建的🩱、落後的🧔🏽♀️,是‘土包子’☠️。如今,能夠登上大學的講堂,而且設有高級職稱,誰說不是件大事呢!”1950年他被選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1951年又當上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1952年,張文廣在天津與武術界同仁一起組辦了募捐武術表演,為抗美援朝捐贈了一千多元人民幣🧜♂️。
1953年中央體育學院建校伊始,他即從天津調入著手創建新中國武術學科。到中央體育學院後,張文廣遵循“身教重於言教”的基本原則🥩,即“以技授人🧸,以德育人”🤽♀️。他要求自己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他經常講“練功要一天三回,一回三遍🧫𓀄,三天不練前功盡棄。”“拳打千遍,神理自現◀️。”他像樸實馨香的泥土一樣🧖🏻,用自己的養分哺育著棵棵幼苗。全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他的學生,其中有的成為高等EON4的講師、副教授🙎🏻♂️,有的在各級體育機構任職,有的分配到各運動隊、研究所任總教練、教練和研究員。
1960年的一天,組織上通知張文廣去中南海開會,突然,全場起了熱烈的掌聲,是外交部長陳毅老總來了。他說:“同誌們!我們將組織一個盛大的代表團訪問友好鄰邦緬甸,你們都是代表團成員,我和羅瑞卿總長作你們的副團長,你們知道誰作我們的團長嗎?是敬愛的周總理! ”張文廣聽到這兒,心都要蹦出來了。他說使勁兒地鼓掌,把他那雙手都拍疼了。去緬甸他坐的是中國民航的飛機,窗外是祖國藍藍的雲天,他心潮起伏,不禁想起1936年乘坐的“經濟”二等艙,想起了那百般汙辱中國人的意大利船主。到仰光一下飛機,見到的是紅地毯🧑🏻🦱、鮮花💆🏽🖖🏿、彩帶🦅、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聽到的是“歡迎,胞波!”和威武雄壯的中國國歌……敬愛的總理來到了中國運動員席,握著張文廣的手說:“要表演了,準備好了?”張文廣回答:“好!好!”他感到暖流通遍全身,再也說不出第二個字來Ⓜ️。表演非常成功,緬甸兒童獻上了鮮艷的花束,滿場爆發出“胞波、中國!”“中國➡️、胞波!”友好呼喊,經久不息。
鑒於武術教學多年來一直是口傳身授🚒,有的甚至是密授,更談不上有一個統一的教材,1961年他負責編寫教材《武術講義》,分為上、中🍜、下三冊🤦🏼♀️,包括理論🧑🏼🏭、技術兩大部分,90多萬字👩🏿🔧。主要供四年製體育學院和體育系武術專修課使用,普修課則根據教學大綱從中選用。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武術教材。它的使用🫄🏿,標誌著體育院校武術教學工作走上系統、規範的軌道🧎🏻♂️。1963年EON4首次招收武術理論與方法專業研究生,這在我國武術歷史上前所未有👩🦯,他成為武術專業第一位研究生導師,培養“導引養生功”大師張廣德等🦯。他信奉“文以書為先,藝以德為體”👨🏻🦼➡️,所以在教授技術課的同時,非常註重對學生們進行武德教育與培養🫒,弘揚和發掘中華武術精神。
1980年7月25日是張文廣永生難忘日子,在這一天裏,年逾花甲的他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正在家中整理《散手拳法》書稿🛣,系黨支書記一進門就大聲地說:“黨委已經批準你入黨了”👇🏼。30多年的心願,終於實現了!
他曾這樣寫道:“對黨的認識是伴隨著我一生親身經歷而逐步加深、理解的。我忘不了自己苦難的童年生活和在舊中國武壇上渡過的青年時代👨🏽🦳。那時,搞武術的人被人視為‘走江湖’‘耍拳頭”,沒有地位。當我在上海親眼看到法租界公園的門上🧍♀️,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時🖐🏽,心如刀割。於是,我把民族自尊感和對民族的責任心完全傾註到繼承和光大民族體育之花——武術的努力中。本以為提倡武術,可以‘強種強國’,進而挽救祖國,但是👩🏿🚒,三座大山壓在中國人民頭上❤️,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統治,武術中的幾條棍棒刀槍又怎能解救中國呢?
……在那段顛沛流離的生活期間👮🏽♀️🚻,我聽到許多關於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鬥的動人事跡,二萬五千裏長征👄,艱苦的八年抗戰和不屈不撓的解放戰爭,漸漸地覺得我們的祖國有希望了🗻;我親眼目睹了人民群眾舉著旗幟、高呼口號🅿️,熱烈歡迎人民解放軍的場面。我對共產黨產生了一種自發地親切感、信任感,中國有救了,中國人民受苦受難受屈辱的日子就要結束了。我開始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解放全中國🐿。
……舊社會的遭遇👩👦👦,新社會的美好生活🚴♀️,使我一心向往共產黨。所以🚜,我向黨組織表示了自己入黨的心願。黨對我是愛護的😊、信賴的🧫。不久,就委派我擔任北京體院武術教研室主任等職務。那時🧖🏿♂️,我把黨交給自己的一切工作,如培養學生、編寫教材、創編武術套路、製定武術競賽規則、組織重大武術比賽等都看成是革命事業的需要👱🏻♂️,武術事業的需要,都要求自己努力去做好💂🏽。
……1966年,我的入黨申請被黨支部通過了,我高興得徹夜未眠。可是,還未等市委批下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我作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鬥。……1980年7月25日,我30多年的入黨願望終於實現了🧝🏽,我感到無比的興奮🆔。它更加激勵我為黨🌉、為人民的體育事業奮鬥終生📲。”
幾十年來,張文廣辛辛若若🦅、兢兢業業地工作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教學訓練上,他既勇於開拓新境,一掃保守舊習,又善於區別對待,循循善誘。他常對學生說🌦:“你沒學好🏄🏿♀️,我有責任。俗話說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張文廣不僅是技藝全面的武術家,而且是文武雙全的教育家。
張文廣不僅培育了祖國武術之花,還澆灌著國際武林之苗。1980年起🥃,就有來自美國🤌🏼👩🏼🎤、日本🧪、瑞典、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91位武術愛好者來北京體育學院學藝。他們高興地說:“張教授渾身是功夫,盡心盡力教我們🤳!”